主页 > 资讯 > >正文

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9.9%。

来源: 精品旅游   |  作者: HelloWorld   |  发布时间: 2021-10-12

  今年“十一”黄金周,假日经济再次焕发生机。据文化和旅游部消息,10月1日至7日,全国国内旅游出游5.1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减少1.5%,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前同期的70.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1亿元,同比减少4.7%,恢复至疫前同期的59.9%。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假日旅游市场发展统筹兼顾,彰显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发展后劲。

  消费恢复形势较旅游更为乐观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服务消费逐渐回升的走势没有改变,居民消费倾向也扭转去年大幅下滑态势,开始企稳回升,恢复速度逐季加快、势头良好,全年有望恢复至疫前正常走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念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王念看来,此次假期还出现了不少新的消费亮点。从居民消费场景下的支付数据看,非现金支付笔数和金额两年平均增长7.8%和1.4%,已恢复至2019年疫前水平。同时,短途游、周边游、自驾游、房车游等新型旅游方式方兴未艾,部分消费中心城市和重点景区的人流量也已经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电影票房收入仅比疫前的水平低1.8%,比中秋和端午有了明显改善。

  不过,从数据来看,与今年前几个小长假相比,这个国庆假期旅游消费恢复的增速有所放缓。“消费状况总体趋弱,主要是受到疫情反复导致的人员流动减少,部分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退出市场导致消费场景收缩,部分地区突发自然灾害影响旅游出行等因素影响,还有一些新型的旅游消费尚未完全纳入统计口径之中。”王念分析。

  图片来源/新华社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林梦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居民假日消费结构变化影响了旅游消费的恢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短途旅游替代远途旅游,二是居家消费挤出旅游消费。

  今夏以来,黑龙江、福建、新疆等局部地区疫情反复,全国多地提出就地过节的倡议,使得居民出行决策更加谨慎,更多选择了省内旅游、近程旅游。

  “旅游距离的缩短可能对交通、食宿等消费支出产生影响,进而减少了旅游消费规模。”林梦认为。

  同时,她表示,疫情以来,“宅经济”加速发展,推动居家消费对假日旅游消费形成部分替代,影响了国内旅游消费收入统计。整体消费的恢复形势较旅游消费更为乐观,一定程度上说明居家消费对旅游消费形成了替代。

  此外,林梦还认为,收入和就业预期收紧降低了居民的消费意愿,影响假日消费增长。

  丰富供给释放消费潜力

  激发“内循环”活力

  假日经济因能够在短期内集中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繁荣,成为了扩大内需、加快内循环的重要体现。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内需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下一步应该如何继续释放假日消费潜力、拉动经济增长?

  林梦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将一定程度影响居民远距离、聚集性消费活动,在此背景下,为更好地释放假日经济的消费潜力,未来应在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水平的基础上,统筹疫情防控和消费市场恢复,推动消费持续稳定回升。可从丰富本地消费、提升文化消费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丰富本地旅游消费供给,鼓励发展“轻旅游”“微度假”等旅游模式,积极打造和引入符合本地发展实际的特色景点、主题乐园、生态旅游区等,构建新颖、有趣的本地旅游消费场景,丰富居民在节假日的本地消费和周边消费。另一方面,提升本地商圈供给水平,构建多层次、高水平的商圈体系,满足多样化本地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不同层次的消费潜力。

  “同时,提高教育、娱乐、体育、艺术等文化消费供给水平,通过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消费,提升居民闲暇时间的精神消费比例,在推动消费升级的同时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林梦表示。

  在王念看来,假日消费仍有较大潜力值得挖掘。他建议,针对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假日消费特色,开展有针对性的促消费措施,多措并举保障居民假日玩得开心、买得放心、过得舒心。

  一是持续激发城市旅游消费活力。上下联动、政企联动策划开展各类促消费节庆活动,在满足疫情防控要求的条件下发展夜间经济,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夜间特定时段外摆位试点,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和增设夜间消费场所,促进城市夜间游消费。

  二是有序增进周末假日消费。鼓励实行弹性休假、错峰出行、预约旅游,加快数字技术在旅游消费场景中的应用,支持建设“一码畅游”“便捷入住”等数字旅游项目。根据疫情防控情况实时动态优化重点景区分流限流措施,加强对自驾游、自由行等新型旅游消费的统计监测。

  此外,他还认为,应释放春节等假日活力,适时适度加强激励政策,优化疫情防控措施。

头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