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世界>正文

`跳来跳去的男人——序林琪的《向晚集》

来源:精品旅游     作者:王艳     发布时间:2021-12-27     


  跳来跳去的男人——序林琪的《向晚集》

  1

  唐朝文人中,李商隐是我最为喜爱的诗人之一。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是,李商隐的诗却又给人一种误解,那就是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比如他那首有名的《锦瑟》。诗题“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实是借瑟以隐题的一首无题诗。此诗是李商隐最难索解的作品之一,因而才有了诗家“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

  其实,李商隐的诗不仅仅只有《锦瑟》式的朦胧难解,更有不少用词浅显、明白晓畅的直抒胸臆之作,比如《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再有,就是大家更为熟悉、一读成诵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透露出淡淡的伤感,但是,却并不是个人身世迟暮之感,更多的是诗人的忧国之叹,《唐诗品汇》称其“忧唐祚将衰也”。

  林琪将其文集命名为“向晚”,当也是别有深意的。

  2

  老家有句俗话,叫“好饭不怕晚”。晚,是充分准备后的厚积薄发。

  在同一时期涉足文学的光山老乡中,林琪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晚来的迟到者。只是,经过30多年的沉淀后,他早已超越了我这个自诩的早行者。

  这部《向晚集》已是他的第二部作品结集,就在前不久,他已经推出了《浅尝集》。从“浅尝”到“向晚”,中间急促得连个间歇都没有,真真是令人目不暇接。

  3

  说起“急促”,让我又想起林琪的特殊人生之旅,那也确是步履匆匆的,令我这个早行者,根本就赶不上他的脚步。

  我们那一拔文学青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就涌起了一股“进城潮”,为了追逐心中的文学梦,大家纷纷从县、乡跑到省城郑州,找寻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那次进城逐梦,林琪比我早行动了两年。他先是到一所高校进修,毕业后就直接留在郑州,成为一家杂志社的编辑。

  令人意外的是,在编辑岗位上还没待几年,他又跳槽进入一家省厅机关。在那家单位待了没几年,又传出喜讯——进入省政府大院,成为领导倚重的笔杆子。

  能成为省领导的身边人,这是多少文学青年梦寐以求的归宿啊。可是,在省府大院他也不安生,放着大好前途不要,又跳槽到一家金融企业做起了办公室主任。

  当时有个小老乡写了篇稿子,叫《跳来跳去的女人》,讲述的是一个频频跳槽的女白领的故事,我看完稿子,第一个就联想到林琪——这个年近40的男人,仍怀有一颗不安分的少女心。

  果然,林琪最终又让人大吃一惊——辞去公职,下海为商,白手起家,创办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

  在朋友们眼中,那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就这样渐行渐远了。

  4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林琪这样的渐行渐远,是值得的。

  在商场上,他依然如从文一样挥洒自如,一家起步很晚的公司,在强手如林的不利环境中,被他经营得风生水起。

  只是,再一次让我没想到的是,他虽然人在商场,一颗文学的心却一直没有远离,电脑与手机,又成为他内心纵横驰骋的平台——那些随手记录的文字,催生了这部《向晚集》。

  林琪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永远都会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

  翻读他的书稿,我的心绪也随着他的文字而起伏。在《向晚集》中,我又看到了一个丰富、多面的林琪。

  5

  林琪是激愤的。

  我这里所说的激愤,指的是他内心强大的责任感。忧国忧民,自古就是文人标志性风骨。一个人的命运,是与其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联的,每个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

  作为写作者,林琪的内心是敏感的、眼光是敏锐的、思维是敏捷的,所以,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都能引起他的回应与思考。

  这样的思辨文字,主要集中在“冲冠直言”与“国学乱弹”两个单元。从文章的篇幅上就不难看出,多是有感而发的急就章。文字虽短,却有如巨钟回响,震聋发聩,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凡此种种,书写的都是作者内心的焦虑与反思。这样的声音,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难能可贵的。

  心怀善念,笔抒真言,是一个真正写作者的天地良心。

  6

  林琪是温情的。

  怒目金刚式的激愤,只是林琪的一个侧面,他内心深处蕴含更多的,是菩萨低眉式的温情。

  《向晚集》中,最能打动我的,就是他的这份温情。在淡淡的回忆中,许多温情的画面与人物,熨帖了人心。

  他写母亲(其实,是姑母。林琪是由姑母抚养成人的)的勤劳,是透过那台老式的缝纫机前的忙碌身影:

  姑母做活很拼命,整天忙个不停。她从赶集的人手里接过布料,问清要求,用软皮尺为来人量好身体,等客人走后,趁天亮赶紧在屋内的大案子上,把布料摊开,一边用竹尺量尺寸,一边用彩色画粉画出线和角上的标记,随即拿起一把长长的剪刀,“哧啦哧啦”地裁剪起来,不一会儿,那块布料就变成了一堆条条块块。然后,她开始坐在缝纫机前,踩着机踏板,花大半天功夫,将衣服缝制完成……

  他写母亲的节俭,只用了一个细节:

  可能是小时候贫穷惯了,她从来不愿有点浪费。家里购买东西, 她总是从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多买。餐桌上剩余的饭菜, 她舍不得倒掉,总是拨进自己的碗里吃干净,她把这个行 为称作 :“收进我肚子里了。”

  所以,他说,勤劳、吃苦、节俭构成了姑母最基本的性格底色。文中的出彩之处,还在于母亲的爱美之心——栀子花的芳香,让母亲的女人味经久不散,以至“常在独处时想起她来,我的眼前便浮现出 她坐在缝纫机前低头忙碌的身影,还看到她嗅着白色栀子 花香的神态”。

  另外,《李少余大夫》中的乡村名医李少余、《铁匠李道六》中性格怪异却善讲故事的李道六、《一袋白果》中的少年同窗夏慧东……都是满满的乡土风、人情味。

  那样的相处与回忆,就是经久弥香的温情。

  7

  林琪是诗意的。

  《向晚集》的最后一个单元“诗心澎湃”,却是我最先翻读的,因为,印象中,林琪最初是写小说的,后来,又开始散文写作,没想到,他还能诗。

  因为,我最初学习写作,是从诗歌起步的,所以,他的诗作,于我就有先睹为快之惑。

  其诗虽为古体,情却鲜活。“年年月相近,岁岁人不同。”“淡看风云渡,生死时空间。”“人生四季无常好,不怕来年春归迟。”看似信手拈来,确是呕心之作。

  林琪的心中,是充满诗意的,所以,当他漫步淇河岸边,这条流动在《诗经》里的河,就撞进他的生命,感悟到人生就是“诗意的栖息”。

  8

  虽然,如今的林琪,已经年过50,只是,这样的年龄,在这个时代仍当青壮,依着他的性格,是安静不下来的。

  未来可期,只是,不知他的内心深处又会滋生什么奇思异想,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惊喜?

  我有理由相信,这样的惊喜就在不远的某处,正眯着一只眼偷窥我们——因为,林琪本就像是一个越跳越精彩的精灵。

````````````````````````````````````````````````````````````````````````

头条新闻